到塔林下車後,窗外依舊飄著雨,塔林的地理位置已經很接近北歐了,即使夏天,只要下雨就感覺好冷,車站內也沒有一個公共的、可以稍微休息的空間,只能站在月台火速查一下如何前往旅館,查詢後立刻前往附近的電車站,搭上11號電車,這裡的電車無論遠近,票價都是2歐,坐在車上一直想著真想立刻掉頭回Viljangi。
最後一天住的是公寓式的旅館,因為我明天要搭船,所以選了離港口比較近的旅館,一天要價1600台幣左右,使用我在hotels.com累積點數,可以折抵1200元台幣。
Tallinn Walking Tour 塔林免費徒步導覽
我參加這個塔林舊城區免費導覽,每天中午12:00在塔林的遊客中心集合出發,旅遊旺季(4月15日至9月30日),下午3:00會加開一場。
匆匆忙忙在旅館放了行李之後,立刻飛奔到位在舊城區的旅客中心,要到舊城區並不困難,但是到舊城區後,彎彎斜斜的路,讓我差點找不到旅客中心。
今天天氣不好,多少有點影響到徒步導覽的體驗,但是這還是一個快速認識這一代人文地理的好方式,一樣是隨喜付費,我這次也是給了10歐。
導覽結束以後,我又自己重走了一次這些景點,下午天氣有逐漸好轉,所以也拍到了一些晴天的照片。
塔林歷史
導覽開始前,導覽員一樣說明了塔林的歷史10世紀時就有商人在此建立據點,13世紀時這裡被統治的丹麥人稱作Reval,直到19世紀,「塔林」這個名稱才正式被使用,這個詞彙的意思是「丹麥人的城鎮」。
從13世紀開始,這邊一直是外國政權統治,愛沙尼亞當地人在外來政權下,大多是不識字的農民,外來政權大概如下:
- 13世紀:德國漢莎連盟(Hanseatic League)在此建立波羅的海的交易據點。
- 1561: 瑞典統治,這個時期塔林經濟大幅發展,在這個時期瘟疫也在歐洲爆發,俄國沙皇Ivan the Terrible也頻頻發動攻擊,對城市造成巨大的損失。
- 1710: 丹麥、俄國、薩克尼(德國的城邦)發動大北方戰爭(The Great Northern War),試圖抑制瑞典在北海的勢力,戰爭之後,瑞典被迫交出在波羅的海的統治權,俄國因此獲得了部分領地,彼得大帝在這裡重建港口和軍事防禦。
- 1918:在一戰時期大家一片混亂時,愛沙尼亞趁機獨立,但僅僅獨立一天,就德軍入侵。
- 1941:德國納粹佔領愛沙尼亞。
- 1945: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佔領愛沙尼亞。
- 1991: 愛沙尼亞獨立。
瑞典人似乎很善於經濟發展,在拉脫維亞,瑞典人統治的時期也是國內經濟發展的巔峰。
上城與下城
塔林舊城區可分為上城:Toompea Hill、下城:Toompea Hill下方。雖然老城區為了光觀,很多餐廳、紀念品店、主題導覽都將這邊打造成中世紀古城,但事實上很多房子都已經在戰火中被摧毀,街區上很多房子都是十七世紀以後,甚至蘇聯統治時期建立的。
上城有天然的懸崖屏障,在中世紀時是非常安全的天然防護,這裡居住許多外國貴族,並且有自己的法律。上城居住的貴族冬天待在城市裡,夏天就到郊區的房子度假。上城目前還是總理和許多政府單位的所在地,似乎也保留了中世紀的遺風。
下城是一般人的住所,因為缺乏天然屏障,所以有挖壕溝和土丘做軍事防禦,這裏遵守的法律與上城不同,大部分的經濟活動和有趣的傳說都是在下城區發生的,現在許多景點也都在下城區。
St. Nicholas' Church and Museum聖尼可拉教堂
世界大戰時在德國轟炸下,在聖尼可拉教堂周遭的建築都被毀壞,聖尼可拉教堂卻很幸運地被保存下來了,但共產主義並不喜歡宗教,當蘇聯統治塔林的時候,許多教堂都被作為博物館、戲院或者集會用途,聖尼可拉教堂在蘇聯時期也曾作為士兵的戲院,作為基督徒,對這樣的行為並不是很能諒解。
現在教堂則是博物館,展覽十五、十六世紀的宗教藝術品和Blackhead商會收藏的銀器。其中最著名的應該就是 The Dance of Death (Danse Macabre)的長型捲軸畫。在瘟疫盛行的年代,不管在世俗有怎樣的身份地位,每個人與死亡的距離都很近,捲軸裡就畫了各式各樣的人物與象徵死亡的骷顱頭共舞的畫面,每個人物手的姿勢似乎都像很委婉地在對抗著死亡,但終究是徒勞。
完整的捲軸應該還包含50多個人物,涵括各行各業,只是現存的只有這一小段。
獨立紀念碑
如前所說的1918年愛沙尼亞曾經非常短暫的獨立過一天,但隨即德國人入侵,但由於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慘敗,無暇顧及德國外的領地,在戰爭結束後,同意將愛沙尼亞的自治權交還給愛沙尼亞政府。此舉隨即引發蘇聯的不滿,並在1920年引起了愛沙尼亞獨立戰爭。
對於一個才成立沒多久的國家來說,這是很措手不及的,國家沒有軍隊,也沒有正規的招募體制,愛沙尼亞即使是青少年學生也被要求上戰場,加上拉脫維亞、英國的盟軍和挺沙皇派的俄國白軍,居然奇蹟似的打勝了這場戰爭。
戰後簽署了(偽)和平條約,這個合約承認了愛沙尼亞的獨立性,但是不管怎樣1940年愛沙尼亞又再次被蘇聯佔領,在二戰期間納粹也曾短暫佔領領過愛沙尼亞,但因為德國在戰爭上的失敗,蘇聯借機強迫愛沙尼呀加入蘇聯共和國。
一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愛沙尼亞終於又可以再次獨立,若從1920年開始算,今年是愛沙尼亞獨立一百年的紀念日,紀念碑前的廣場有活動,另外像世界杯或其他大型的賽事,很多人也會聚在這邊為國家代表隊加油。
Kiek in de Kök Museum and Bastion Tunnels
由下城區逐漸往上城區移動時,會先經過這座塔,這座塔在瑞典人統治愛沙尼亞時就存在了,是貨真價實的中世紀建築物,由外觀看來塔的監視和防禦的用途。
導覽員說這邊又暱稱為「廚房偷窺塔」,因為在這邊值班的士兵,可以偷窺到下城區居民廚房,大家在做什麼他們都可以看到,感覺是一份滿有趣的工作。
Ivan the Terrible也試圖攻擊過這座塔,塔上有些突然冒出來不規則的孔,就是當時攻擊留下來的痕跡,俄軍被擊敗之後,瑞典人索性把這些孔當作窗戶。
這座塔底下也有許多秘密通道,這裡也是在鐵幕時期,販售西方唱片、雜誌等違禁品的地方,這裡的地勢比較高,小販可以很快發現警察的蹤跡,而地底的地道是藏匿的好地方。
Chapel of the Consistory of the Estonian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在現在的議會所在地對面站立了一間外觀華麗的東正教堂,但我特別希望記錄這個景點的原因並那些華麗的洋蔥頂,而是導覽員特別提到,這間教堂和愛沙尼亞人身份認同意識崛起有很大的關係,先寫下印象中導覽員講解的內容,或許我的記憶並非實非準確。
一起參加導覽的中有一位先生問到:「愛沙尼亞人何時開始覺醒自己是愛沙尼亞人?」這個問題真的問得很好,一個一直都是外來政權統治的國家,如何在這些政權度讓中發展自己的身份?我也會想問台灣人何時覺得自己是「台灣人」?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或許從來就沒有那麼理所當然。
導覽員提到1710大北方之戰後,俄國取得愛沙尼亞的統治權,俄國的凱薩琳大帝(1729-1796)為了加強統治,因此在上城蓋了粉紅色的市議會建築和這座教堂,試圖用世俗的政治力量和宗教力量,進一步控制愛沙尼亞人的思想,為了讀聖經,愛沙尼亞人被教育讀書、寫字,很反諷的是這也成為愛沙尼亞人開始認識自己的文化的第一步。
19世紀末有愛沙尼亞覺醒 (Estonian Awaken)運動,當地的文學、報紙等等開始萌芽,鼓吹使用愛沙尼亞與寫作,我在Parnu看過這個活動中代表人物的雕像,我也在不少銅像的說明文旁看到類似「愛沙尼亞人一直知道文化是國家重要的資產」這樣的文字。文學似乎都在民族意識地建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再一直走到現代,我總覺得愈來愈多文字已經失去發聲的對象)。
在台灣有白色恐怖,對各種活動做過度的政治解讀,在蘇聯統治時期,在愛沙尼亞也是類似的狀況,藍、白、黑這三種配色因為是愛沙尼亞國旗的顏色,所以是違法的。在走訪愛沙尼亞的幾天,我覺得愛沙尼亞到今日依舊在為形塑/加強本土文化努力,不管是傳統音樂、歷史文獻保存或古蹟維護,似乎都做得比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更多。
St Mary's Cathedral
導覽員說這座教堂裡有許多木製的紀念牌(epitaph),很值得一看,於是在導覽結束後,我又買票進來參觀,如果要上燈塔的話票價會比較貴,只是參觀教堂門票是2歐。
Epitaph這個東西我以前真的沒注意過,試著上網找資料也不知道有沒有適合的中文翻譯,但簡言之是還念往生者的牌文,不同的形式,有些是刻在墓石上,有些是另外製作一塊木牌。St. Mary Cathedral裡展示的多是後者。
這些盾形木牌尺寸很大,而且做工很精細,有些雕上家徽(?)或者各種動物,可惜看不懂上面的文字,也很好奇中世紀的人怎麼哀悼死亡。
Kohtuotsa Viewing Platform
這裡可以俯瞰舊城區的風景,是拍照的好地方,很多人都在這邊擺了跟這位遊客類似的姿勢,總讓我覺得有種80年代情歌MV的風情。
由這邊導覽員又帶我們去了另一個觀景台,並且由那個觀景台慢慢的往最初集合的地點移動,再回頭望一次上城,它還是堅不可摧的站立在懸崖上方。
我與這次一起參加導覽的遊客分別後,又自己重新走過了這些景點,因為天氣不好,所以盡量排了一些室內參觀或採買紀念品的活動。
熱茶
下午的天氣真的很詭異,一下子放晴、一下子下雨,但氣溫都偏低,很想找一間茶店喝點熱茶,於是就隨意在路上挑了一間咖啡廳坐下來休息。pagaripoisid是一間連鎖咖啡廳,招牌是紅色的字,裡的服務生都是年紀約四十歲的婦女,穿著暗色洋裝的制服,看起來有點蘇聯的風格,我點了一個莓果塔和一杯熱紅茶,熱紅茶(如同預料地)是用茶包泡的,但這樣的鬼天氣能夠有一杯熱茶喝就覺得心存感激。
紀念品店
到了塔林的舊城區真的不用煩惱哪裡買紀念品,因為這邊的紀念品店真的可以用滿坑滿谷來形容,但每間店的東西都大同小異,而且也沒什麼驚喜。
說實在我真的不是很喜歡買紀念品,但是請假兩週有辛苦幫忙代理的同事還有家人,我很想跟他們分享這趟旅行中遇到的人事物,希望能帶回一點屬於波羅的海三小國的東西送給大家。當然不一定要在紀念品店找,我有時也會到超商或是路邊有趣的店家尋找,總之,買點什麼還是不免俗的必要。
在躲雨時剛好停在一間可愛的店,店內販售很多動物造型的杯子和餐具,另外也有很童趣的拼布家飾,我真的有衝動想買個幾組,尤其好友A近期轉職成功,我一直希望能送她點什麼,作為慶賀的禮物,但想想自己背著是60公升的後揹包,那些瓷器可能在運送過就會被撞碎,而且背包容量也快炸了,天人交戰一番之後,還是作罷。
很可惜忘了抄下地址,這是他的門面,有路過的可以進去參觀看看。
店內不能拍照,找能拍一下外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