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藝術蝦 文:Afra |
不同於一般五金行,金連發五金行是一間色彩繽小店。剪刀、菜刀用漂亮的紙盒包著; 店頭光是拔眉毛刀就有台製、日製、西德製三種,其中日製的還是漂亮的鮭魚粉色; 螺絲起子同樣款式卻有黃色、紅色、綠色各色把手; 還有耐用的鎖頭,雖然都是常見的青銅色,但是有些上面印著不同圖案,裁縫用小剪刀(當然也是有不同顏色)、大剪刀(有不同造型)店裡也有販售,另外還有營業用的大鐵鍋、餐具等等,總之不論品項或是選擇都多到令人目不暇給,整間店面似乎都被商品給塞滿了,歐媽媽的身影就坐立之中,顯得相當嬌小。歐媽媽今年七十八歲,喜歡跟朋友聚餐、跳土風舞,金連發所有存貨和售價都儲存在歐媽媽的腦海中。
金連發五金已經有七十多年的歷史,原本由歐媽媽的公公和小姑們經營,小姑們結婚後店面就由歐媽媽接手,店內的歷史可以窺見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民國六七零年代,台灣加工廠、小型工廠林立,帶動經濟逐漸起飛,當時金連發五金行販售商品大多為台製五金,另一方面一些加工廠也向金連發訂購特殊的五金工具,小工廠之間形成了一個相當緊密的供需鏈。隨著電子業的興起和產業外移,短短十幾年間小工廠林立的盛況不再,當然也越來越難找到台灣製造的五金產品,金連發五金行店內商品開始以日本的進口刀具為主,加上少部分台製五金,店內主要客群轉變為一般家庭,莫約七、八年前老屋新力的風潮席捲台南,金連發五金行裡因為有許多老件,又多了一群年輕粉絲。
「我這邊之前有很多以前沒賣完的東西,結果好多年輕人來買,現在都賣光了。」歐媽媽說:「那些東西現在也沒人在用了,搞不好連怎麼用都很少人知道,但是年輕人喜歡收藏,有些是買回去店裡裝飾。妳看這兩個木櫃,已經七十年了,當初也是有人要買,可是我還要用欸。」
「七十年了,那不就開店時候就有?」我問。
「對呀,妳現在坐的木凳也是啊。」歐媽媽輕鬆的說,但我卻開始擔心自己的體重會不會壓壞了這張寶貴的椅子。
復古、文創潮流背後是尋根、擷取、複製、修飾,我們努力伸長手想觸及的,對歐媽媽來說卻是親身經歷過的生活,依照以往的經驗這兩種觀看位置其實很難找到交集,所以不管是在老屋保存或者對傳統技藝的評價上,世代的矛盾總會更明顯,我也很好奇歐媽媽對這個潮流的看法。現在愈來愈多年輕人重新回來認識西市場,老店家歷史無疑提供一個飽滿的故事切片,但歐媽媽也相信若要市場繼續活絡,加入年輕新血是必要的,她說市場裡大部分的老老闆來看店已經不把盈利作為主要目標,年輕的老闆比較有衝勁轉型,市場的文化歷史給年輕老闆很好的養份茁壯,讓老文化有機會延展下去。
個性隨和的歐媽媽,對於來拍攝紀錄片的學生或採訪者總是抱著滿開放的態度,希望西市場的故事給更多年輕人知道。講到2015年來拍攝紀錄片的小歐導演,歐媽媽說:「很累耶,一直拍,還好我沒跟他說我去哪邊跳土風舞,要不然他一定也跟來拍,他連早上兩三點市場剁牛肉他都來拍捏。」但同時歐媽媽也非常肯定年輕學生的毅力,她偷偷補一句:「其實也滿好玩的啦,小歐哦,很有趣。」這真的很歐媽媽風格,我想歐媽媽的身體裡應該還是一位充滿玩心的少女吧,也許是這樣子的玩心,讓採訪的過程也很自然,不會過於沈重。
歐媽媽的兒女目前都有自己的事業,但歐媽媽並不擔心店面以後的去留,她說只要把握好當下就可以了,每天來看店、偶爾跟年輕人聊聊天,她對這樣的生活很滿意。TVBS記者曾很貼切的形容西市場是「商家共好」的百年市場,我覺得除了商家共好外,這個也是一個「世代共好」的場所,是一個由時間自然堆積而成的景觀。台灣過去經濟成長的速度過快,還沒來得急好好發展屬於的自己的美學,但是相信時間會逐漸在世代與世代間雕塑出屬於台灣自己的風景。
小記:
歐媽媽給我看一張古怪的複製小像,畫裡的女人滿臉皺紋、穿著古怪的十七世紀歐洲的呢喃洋裝,她大笑:「這是文化局那時候辦活動,請藝術家來畫的,原畫很大哦。我給大家看,大家都說畫老了,我那個時候是穿一件長褲和襯衫啦,結果畫家畫了裙子。」真的很想找到當初畫這幅畫的藝術家,問問藝術家當時哪裡來的靈感,真的太深奧了。當然,1/2藝術蝦也是把歐媽媽畫老了,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去市場看看歐媽媽本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