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8

西市場:杏本善 平衡的存在



杏本善由尼歐和Lily一同經營。尼歐的外公在民國五零年代就在西市場附近賣杏仁茶、紅茶、菊花茶,尼歐原本可以大打古早味牌,但他卻連忙否認:「這不是古早味。」

「民國五零年代正是食品香精開始盛行的時候。」尼歐說:「沒有加香精的飲料味道不濃,根本賣不出去,所以很多人記憶裡的古早味其實都是香精味。」杏本善正如其名,希望可以做出「本善」的飲料,店內有機紅玉紅茶是由老闆向魚池鄉的茶農直接收購,為的是更直接走入茶園,瞭解茶葉種植和烘焙的過程。杏仁則是向信賴的店家採買手工脫殼的杏仁,研磨之後加入米漿製成杏仁茶、或加入紅茶中調味成為店內招牌「紅杏初嘗」。尼歐解釋,早期杏仁茶是農家補充體力的點心,甚至可以做為一頓正餐,所以杏仁真實的香味其實不是那麼粉味的,磨成茶後喝起來其實也不該那麼的甜膩。

老闆請客人試喝時使用的是柴燒杯,店內也收集了很多柴燒的瓷器,據說可以襯托出紅玉茶款的香氣。去年我們家買了第一罐紅玉紅茶葉,喜歡茶湯晶瑩圓潤的顏色,也喜歡紅玉紅茶勾著舌頭的甘味,但是在店內喝確實又更好喝了一些,或許真的是使用的器具不同?打聽之下才知道這些柴燒的瓷器也不便宜,一只小小的杯子就要價兩千多元。尼歐一直調侃自己個性就是不好相處,所以開一間店只求可以好好的過自己生活,用這麼昂貴的杯無關生意或噱頭,而是老闆選擇的生活風格,杏本善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這樣的杏本善。


三年前尼歐還是電子業的工程師,過著早上八點上班、凌晨兩三點才回到家的日子,雖然自認是工作狂,但是這樣的作息已經讓工作佔領生活的全部。後來尼歐申請轉調分公司,日子清閒了,但過了一陣子工作狂的性格又開始冒出頭,讓尼歐手癢開始想試試看不同的生活,因此兩年多前辭去了工作,來到還是黑壓壓的西市場創業。

「其實創業資金真的是一個難關,政府的青年創業貸款對象都限於已經營運的店家,我那時候也申請不到,只能借一般的貸款。」尼歐說,因為資金有限,店裡面的裝潢都是自己來,唯一假他人之手的就是店名和LOGO的書法字,一切都能省則省,生活開銷也比以前大大緊縮。「有時候也會想回去當工程師多棒,每個月薪水就自動進來,也不用想太多。」尼歐提到開店初期壓力太大時也會冒出回去吃人頭路的念頭,而且那時他的家人一片不看好這門生意,一方面是當時西市場沒什麼人氣,再來是認為賣的品項太少、太普通。尼歐說當時帶家人來看店面裝潢,家人還嫌棄沒裝白色日光燈、桌子太少,對復古裝潢和吧台設計裝特別有意見,這樣的批評或許是不同世代對於「販賣」這件事的定義,但也反映出當時一般人對西市場的刻板印象。

杏本善也算西市場打頭陣的新店家,開業的前半年每天只來兩三個客人,其他時間也只能乾瞪眼(想想這對工作狂老闆是多大的痛苦),在部落客寫手還呼風喚雨的年代,幾位部落客發現了杏本善這間有特色的小店,幾篇推薦的文章漸漸帶動店內的人氣,但要等到收入開銷打平也是營運一年後的事了。而最近因為光觀熱,更是推高了業績,在生意越來越火熱的情況下,尼歐卻又開始思考這個空間人與人互動的問題,他坦言太多觀光客按圖索驥來採買,把吃東西當作解任務一般,一關吃完再下一關,人與人之間也沒有多餘的空間可以互動,雖然生意變好了,但是人潮對於店內動線、用餐品質已經帶來影響,已經偏離了他當初開店的想法,這樣兩難的狀況也成為他的新煩惱。

或許開店之路是非常辛苦的,但我往往在老闆們的言談中感受到那樣辛苦帶來的真實。我自己已經上班一陣子了,我不是馬雲也不是心靈雞湯那派的,工作事實上是可以從身體和精神上消磨掉一個人的存在。在與尼歐的對談,可以感覺到他好像在追求一種平衡點,不希望過度忙碌、但也不要清閒倒沒有挑戰性; 日子要過得去,但是又得避免太多紛擾帶來的麻煩。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很難搞的境界,但回想想不管是創業或者待在某個職場中,我們在某個位置上過生活,或許都是基於這樣的推力和拉利的平衡,當平衡不再時,夢想出走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杏本善臉書粉絲團
其他西市場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