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8

西市場: 鄭記土魠魚羹

圖:1/2藝術蝦


鄭記土魠魚羹也是在西市場傳承三代的老店家了,現在由鄭家哥哥、弟弟、妹妹一起經營。一開始說要訪問他們的時候,老闆很靦腆的說:「我們不常做這種活動耶。」邊說手也沒停下來的不停攪拌著那鍋勾芡的棕色湯汁。盛夏的傍晚溫度還有三十度以上,在流理台附近更感受到陣陣的熱氣,炸物特有的香味還飄散在空中,大白鐵勺碰撞鐵鍋的聲音讓人對吃這件事更加投入,仿佛整個攤子就是一個五感小劇場。

店內賣的土魠魚羹麵、米粉、土魠魚塊、土魠魚卵,一份都是五十元,相較於外面的價格真的實惠很多。老實說我一直沒有很愛羹麵的菜餚,羹麵烹調容易下手太重,一下子過濃稠、一下子太甜、又容易有人壞事加太多醋,簡而言直就是一道很難恰到好處的菜。第二來訪時點了一碗土魠魚米粉上來試試看,高麗菜熬的湯頭不會過於濃稠,有種淡淡的台南甜,不太需要加醋調味,只是簡單灑上香菜和油蔥。土魠魚的粉裹的薄幾乎可以看到底下粉白粉白的魚肉,當然麵衣泡著羹湯酥脆香甜的味道也是很棒的,兩人一碗分著當作下午茶吃,大約十分鐘連湯帶料的掃光了,另外我們也點了一份炸魚卵,一盤份量不多,油炸後的魚卵乾乾、酥酥的慢慢咀嚼著味道非常香。




圖:1/2藝術蝦

鄭記土魠魚羹從現任老闆的祖父開業時就在西市場的這個攤位,店的牆壁因為常年使用已經泛黃,但在角落還看得到用毛筆字寫的「鄭記土魠魚羹」字樣,另外牆面也張貼了之前台南美食的報導的剪報作為簡單的宣傳。今天因為天氣太熱,下午時分街上人潮比前幾個週末少,土魠魚是一種冬天才有的魚類,遠洋漁業興盛之前,鄭紀土魠魚羹會在夏天改賣鴨肉羹,另外電力不發達的年代,還必須克服魚肉保鮮的為題。鄭家的妹妹說:「反正那時就是看我們就是找些自己可以做的,變通一下。現在都是遠洋的魚,比較沒有季節限制,但這幾年因為補不到魚的關係,(土魠魚)也漲了好幾波了。」只能說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煩惱,問題解決了一個就會有另一個,做生意從來不能鬆懈。

炙熱的夏天在廚房幫手即時不靠近火爐都熱出一身汗,我經過幾次鄭家的妹妹都是素顏,穿著雨鞋、圍著家事圍裙在店裡忙得團團轉,在聊天之間得知鄭家妹妹以前也是公司的雇員,後來才辭職回店裡幫忙。我問她會不會比較喜歡上班的日子,她說她還是喜歡在家中的店裡幫忙:「因為比較自由。」我們也聊到現在台灣就業市場、以及勞工普遍被壓榨的狀況,在老闆和雇員身份切換間,鄭家妹妹很有感的說雖然在店裡面他們是老闆,但出了店門也是別人的顧客、也可能是別人的員工,這樣的經歷讓她比較能去理解客人的感受,而不只是單純以利潤為最高考量。談到兩位還單身的哥哥(每次講到這個話題,兩位老闆都會露出更不好意思的笑容),鄭家的妹妹只是淺淺地說一句:「大環境不好,怕負擔不起。」鄭記土魠魚羹的招牌之後會如何延續也還不得而知。

「全家看完電影,然後就去吃土魠魚羹啊。」很多近40歲朋友講到小時候對西市場的回憶,大多會提上這麼一段,鄭記土魠魚羹從民國25年就開始營業,我想很多老台南人都把這樣的店家當作必然的存在,但事實上並不是的。回台南後親眼看著許多我曾經以為必然存在的老店家紛紛關門,大環境不停地變更,能夠做的應該也只有好好記起這一刻,不管是老闆們努力的身影、一口食物的滋味還是此時此刻身邊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