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不符 但我喜歡 |
今天到青年中心聽一位教友到生命學校半年的經驗分享,會後大家聚在一起晚禱,晚禱的時候我想著如果歲歲有今日該是多美好。雖然在中心認識的朋友不算深交,但是很多人都有一種令人穩定的力量,神父們也是,從我踏進聖堂的第一步,他們的笑容就在眼前。或許是年歲、或許是即將的別離,我覺得這一刻真的好珍貴、覺得很開心、滿足。
生命學校是開放給18-30歲的青年的天主教學程,在法國、菲律賓、美國都有教會機構負責舉辦這樣的學程,一般人會以為這是為有志有以神父、修女為職業的準備的體驗課程,但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參加,不管是面臨教召、職業、婚姻或是人生中各種選擇,生命學校都是一個讓人停下來好好思考的一個地方。
雖然說是學程,但是其實是沒有任何學分和學位的,在生命學校的青年每天都有課表,除了初階的神學外,最大的不同是要在生活中落實信仰和與團體相處,當然每個人在生命學校結束後獲得的東西都不一樣,今天的分享者郁淳分享裡也聽到很多她在生命學校中遇到的挑戰,因為生命學校日子裡是有非常高密度的團體生活,在與人互動過程往往要面對生命過去的創傷、面對自己的匱乏(能力上的匱乏、精神上的匱乏),我覺得那真的是非常痛苦和煎熬的,我認為自己可能無法做到,但相對來說因為那是極為赤裸的過程,在精神上的養分也比較容易深入到生活中。
回想起自己剛踏入中心時吸引我的是宗教中綿密的哲理,但越到後來我發現我在學習的是一種讓自己自由的生活方式。活著依舊是充滿了磨難、也不會有人向你解釋為什麼要受苦、也不會有人直接回答你的問題,郁淳說的她抱著希望在生命學校中找到未來的路的心情啟程,參加完生命學校並沒有讓她立即知道下一步的選擇,不過卻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對生命中的一切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並且可以站在比較遠的地方觀看自身的存在。
郁淳分享最後的結尾是德蕾莎修女的引言:「畢竟,這是你跟天主的事,而不是跟他們的事」,我擅自解讀了,或許我們選擇成為怎樣的人,在外人眼中看來是既無謂又浪費時間的- 選擇當一位善良的人,還是可能被誤解、做一個有成就的人,成就一就可能一夜被摧毀,如果僅以世俗眼光衡量其實我們的選擇很渺小,但是我們選擇怎樣的生命卻是跟天主的合作。若以比較不宗教的方式說,將我們的選擇拉遠、拉長時間來看,其實都會影響到身邊的人、甚至影響世界,我們確實在跟一個巨大、不可見的力量合作編織著人類的命運,所以選擇不止是A轉變為B的過程,事實上是一個沒有盡頭、也不會被完成的事。
晚禱結束後,大家和周神父聚在一起聊天,周神父是帶領我認識天主的神父、也是替我施洗的神父,我覺得能遇到他是很幸運的事,他講解聖經像是淺易的哲學分析,並沒有因為教義預設一個太過死板的框架,同時也很像一場精采的文學課。大家聚在一起又談起了哲學,哲學系的J說哲學很煩、繞了半天解釋水的性質、傾向,到最後得到的不過也就是「水,就是水」,但那是因為我們看過水是什麼,所以自然可以對這樣的結論和其冗長的過程感到不耐煩,在慕道課的過程中我覺得那樣拼湊、討論的過程是很開心的,確實也為我解惑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現象,老實說我對自己抽象思考的能力並沒有什麼信心,雖然享受那樣的過程,但如果沒有在生活中實踐或聽聞,我可能也沒有辦法理解類似「水,就是水」那樣看似簡單卻又得來不易的事實。
活動結束後,一些人跳上聖若望的小貨卡前往安溪寮,而我則開車回家,我在想如果我更早知道生命學校的存在,我會不會毅然決然地加入呢?會不會我的人生就產生了巨大的不同?或者我會不會比較明白自己現在的狀況?總之就是些問了也沒答案的事。雖然我來不及參與,但郁淳的分享好像讓我也稍微神遊了一下那樣的生活,這是一個很美好的夜晚。
註:
我完全理解有些人可能會對生命學校的團體生活感到害怕、我也理解很多人對天主教的不滿,像是最常被討論的是禁慾主義和反同性戀。就我個人立場我也希望神父、修女可以擁有家庭,雖然這樣他們可能沒辦法投入神職全天候的工作,但是我會覺得「他們」會更像「我們」面臨戀愛、家庭生活的挑戰;老實說我也不太能接受反同這件事情,因為我看不出來這件事情哪裡違背了基督最根本的愛的邏輯,我不會為了我的同性戀朋友擔心,我相信屆時天主會有真正適合衡量一個人的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