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2

陳組長故事集 | 花布與洋裝




據陳組長本人說他兒童時期乖巧可愛,頗得鄰居們的喜歡,尤其是鄰近的一位阿婆對陳組長愛護有加,陳組長將阿婆與木屐和點心聯想再一起,阿婆常常帶點心給陳組長吃,阿婆慣穿木屐,經過院子前人還沒有到就可以聽到那有特殊節奏的咖咖咖木屐聲。有一陣子那位阿婆不知道為何心血來潮的想要一件漂亮的洋裝,她特別買了花布要請村莊裡的婦女幫忙製作,但是都沒有人願意幫忙,即使出了價錢大家也不願意做。

「為什麼不願意做?」我問。
「大概是覺得很奇怪吧,一個老人為什麼要穿那麼花俏。」陳組長說。

最後陳組長的媽媽(也就是我奶奶),接受了阿婆的要求,幫她用那些花布做了一件洋裝。不久後阿婆就穿著那件花洋裝吞農藥自殺了。

阿婆不開心,因為她不喜歡她的媳婦連帶也對兒子有了怨恨,所以自殺了。

事發後,陳組長的媽媽夜晚完成一日工作後,坐在庭院中乘涼打盹,突然聽到那個熟悉的木屐聲,咖咖咖的經過了她的背後,她嚇醒後抓起板凳立刻飛奔回屋內。陳組長說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吧,當然也無須過於自責,殺死那位阿婆的並不是那件花洋裝,而是她自身的憂鬱。


陳組長的童年是一個貨幣經濟還不甚發達的年代,所以買東西對小時候的陳組長來說並不是一個很常見的詞彙,不能買是一種在正常也不過的事情了,一來是大家都很窮;二來就算有錢在鄉下鳥不生蛋的地方也沒什麼店家商號,親戚間以物易物或者互相接濟大概可以應付日常生活。

當然另一層面還包含對於不能買道德上的規範,比方說老人不能買花衣服、買機車是炫富、買飾品是三八,能夠買什麼、不能購買什麼,也都有自己的潛規則,這部分是到今日還是銘記在他們道德系統之中。

在陳組長的描述中,購買奢侈品(即非拿來從事生產或滿足吃喝拉撒的商品)的通常是外省人的小孩、雜貨店店主、醫生(包含獸醫),雖然到今日富人的圈圈已經洗牌一輪,但是基層勞工的肯苦悶的窮卻未曾改變。

陳組長甚至認為在以前窮困農家孩子還比較有機會翻身,隨著消費和人越來越緊密之後,貧富不均、城鄉差距的力量已經讓下一代出生就背負著宿命。仇富、或打擊單一的富裕階並不能根除這樣不平衡,因為這畢竟是結構的問題,世界上永遠會有富人與窮人,但是人的尊嚴是否可不因個人財富和消費能力而被抹煞?

年過甲子的陳組長提到當時的貧窮,口氣中沒有任何對辛苦的怨氣,反而是一種對於身為當時為大眾的貧窮階級的榮耀感、和對於能夠提供給家人物質生活的滿足,那樣也挺好的。


其他閱讀

港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