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30

馬爾谷福音第12章 寡婦與小錢: 回想交託這事

圖文: afra

"耶穌面對銀庫坐着,看眾人怎樣向銀庫裏投錢,有許多富人投了很多。 那時,來了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即一文銅錢的四分之一。 耶穌便叫他的門徒過來,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比所有向銀庫投錢的人,投的更多, 因為眾人都拿他們所餘的來投;但這寡婦卻由自己的不足中,把所有的一切,全部的生活費,都投上了。"(馬爾谷福音第12章)
紀錄於11/10,11/30修改發佈

這是當天的讀經,由張神父和周神父共祭,張神父講法文再由周神父翻譯。我發現一個有趣的思考慣性,在讀聖經的時候往往會以至高(神)的角度去看待經文中的人物,所以可以很快地辨別出所謂善、惡,並且將之化為教條,因為"有一個未知的力量要求我們這樣做"。不過大部分的我們其實更貼近經文中的凡人,聖經中提到的各形各色的凡人,似乎更能反映人在任何生活中遇到的遭遇,我認為宗教並不是教條,即使跳脫天主教來看各種宗教或學說,人都不該是為了恐懼冒犯教條而生的,真正的自主的實踐是在於理解和不斷質疑後得到的可以發自內心依賴為準則的東西。

這則讀經表層的道理是淺顯的,一個人的付出並不在於給的多或給的少,而是突破了自己的限制的那部分  - 付出更多、跨出舒適圈、面對不喜歡的人等等,這也是最令人卻步的部分。但將之延伸,對於窮寡婦來說,她的獻祭中也包含著現實生活的磨難、對未知未來的憂慮,她把"所有的一切"透過破碎的小錢一同獻上。神父的那席話讓我這個並非成長在教會家庭的聽者有很大的意義,如果追求平安、滿足是宇宙共同的目標的話,那麼必然有一個出口留給我們的躁動,只是它或許並未被發現。

在這之前交付對我來說事非常沉重的,在過往生命中我覺得相當孤獨,我接受的教育要我特別在意別人怎麼想: 別人會不會不開心、別人會不會認為我很麻煩、別人會不會覺得我沒有道德等等,我不知道換做"別人"會怎樣,但至少這樣的教育在我身上反而讓我變得更自私,更想要捍衛自己有的生活(不管心理上或物質上),交託這種關係離我是很遠的。另一方面儘管一直被這樣教育著,但我和周遭環境常常格格不入,永遠達不到要求、永遠做不好、永遠不能融入所謂的"別人",每天都被焦慮和恐懼纏身,過著很退縮的生活。我說了很多關於自己的事情希望探究自己到底是誰,卻又老是避開問題的癥結,總在一種彆扭中拉扯。

回想初讀讀聖經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嚴格戒律的神,希望人們拋棄財產、拋棄一切跟隨他,好像那樣才是全然交託,但是這次彌撒後我突然了解到這之中更深沉的意思,這個順序應該是反過來的,當人把心中對未知的命運、焦慮和不安交託給祂的時候,才會真正體會到外在和物質對於自己的關係,然後比較能去處理由物質、外在生活引起的焦慮和不安。當然這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我們總要有一個立足點去衡量外在和自己的身心狀況,那樣的點不是那麼容易憑自身找到的。

我最近一直被工作上的不安困擾著,像陀螺一樣拼命轉,每天七晚八晚下班失去了自己的時間、還讓血糖忽高忽低脾氣暴躁。我當然懂"盡人事聽天命"的道理,但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樣痛點在於怕"天命"的結果並不如自己所想、或者與自己所認為的付出不成正比,怕工作結果是造成公司資源浪費、怕被責罵、怕成為他人的負擔等等。在這台彌撒後,我決定先把這些情緒拋給祂、讓祂幫我好好收著並為我祝福,對我來說將不安和躁動交付給信仰並不是一件莽撞或者天真的事情,相反日子還是一樣過、我一樣還是會有凡人無可避免的情緒、我一樣希望自己把工作做好、結果也可能在工作上失敗,但我確實想過了自己最根本在乎的東西,我也知道我並不是自己一人奮鬥,除了對信仰的交託,更懂得去體諒一起工作的夥伴、了解事務的軌跡,我知道沒有什麼會被浪費掉。

任何宗教都該提供人一個心理安適的居所,我只是選擇了一個信仰,或許很多人或許不需要宗教也達的到這樣的類似的目的(但是宗教還是有其不可取代的面向)。這樣交付的言論或許也顯得過時,這似乎是一個什麼捍衛自己的時代,不懂的東西要立刻google以免顯得無知、不能解決的狀況必須馬上詢問專業以免有損自己的權益,當然這些都很好,但對外索求時,我發現與自己的對談、理解自己的狀態同樣的重要。我覺得那天彌撒非常值得紀念,因此回家憑印象畫了這幅速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