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族權利先驅高一生與家人 Source: http://taiwantt.org.tw/taiwanspirit/frame/frame50.htm |
我爸陳組長是屏東男兒,念中學的時候,學校有一位美術老師名字叫楊印爐,學生在背後討論他、訕笑他,因為楊印爐是一位"精神狀態看起來不太好"的人。那時他們美術課就是畫蘋果、畫靜物素描,老師是示範幾筆後便坐著發呆讓學生們自己練習,一學期大概就畫個五六張素描交差。
"怎麼說他精神狀態不太好呢?"我問。
"眼神、說話的方式,都不太對勁,有的時候走在走廊上,他會對自己講話...我也不太會說。"
然後陳組長又說起了以前在在輔仁大學服務的馬天賜神父,馬天賜神父是那種一百公尺外看到你就會奮力揮手打招呼的類型,馬神父所主持港安山地服務社,目的希望能召集學生到偏遠地區服務,他的辦公室至少有十坪那麼大,但是充滿絡繹不絕的學生。
年輕時的馬天賜神父source: 雜誌櫃 |
"就是那時候有些偏鄉,神父覺得他們生活比較苦,所以會帶學生去幫助他們。"
陳組長當時也覺得港安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名字,因為港安並非來自聖經的典故,跟那個年代常見的濟舟、慈愛社之類命名風格也完全不同。直到陳組長離開輔大後的某一天,偶然看到報紙上在報導著馬神父與港安山地服務社的新聞,才恍然大悟。
港安是一位輔大一位學生的名字,他和神父一起到偏鄉做志工,卻遇到意外被洪流沖走因故喪生,為了紀念這個事件,馬神父將他的社團命名為港安社。港安是個男大生,他姓楊,他的爸爸叫楊印爐,在屏東一代的中學教書。
"所以啊,在後來居然理解了。"陳組長這樣說,大概是楊港安的死帶給父親的悲痛太過巨大。
港安的死是一個謎團,經過陳組長的口述後引起了我一些興趣。關於楊港安的故事資料並不多,不多並不是指搜尋的資料量不足,而是報導的面向非常單一,就像是只能從一個特定的角落拼湊出事情的始末,僅有汪淑娟的論文前言中提到: "有些鄒族原住民認為他是因為不熟水性才被河水帶走,非關救人,再造一個漢人救原住民的神話..."(1995, 大專生山地服務隊的發展 階段與族群關係的變遷-以輔大港安山地友團為例, 汪淑娟)略帶到了當時部落的住民的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