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3

"消失的台南街巷風情"講座筆記: 台南老屋、老巷、老樹

筆記,請忽略我的錯字,很久沒寫字了

前些天去參加了聚珍台灣舉辦的講座"台南消失的巷弄風情",講者是林家老師,這是一場很有啟發的講座,抄了滿滿的筆記作為對過往風景的默哀。雖然是台南人,但是小時候爸媽不常帶我出門,後來又到北部念書、就業,關於台南錯過了太多。感謝講者林家老師的分享,會後整理了這份筆記,並且上網找東湊西湊了不同補充資料,另外本文的照片大多是由網路獲得,並非當天簡報檔案。內文資料如果有誤請指正。

source: Tainan Guide 繪製者不詳,歡迎告知

從一張荷蘭時期的地圖開始,台江內海周邊停滿了船隻,台江內海應該是滄海桑田最好的說明了。荷式的建築目前幾乎看不到了,只能靠著銅版畫上想像。安平古堡(熱蘭遮城)前身是奧蘭治城,後改建為結構堅固的菱形碉堡建築,內還有首長官邸,另外城內一般民房也引進西式的紅磚建築,而赤崁樓(原普羅民蔗城)原本也是荷式建築,後來才改為中式的樓房。清朝統治後,因為戰事需要大部分安平古堡的磚瓦被拿去建造億載金城,而其他部分的城牆也在戰爭、政治洪流下被摧毀,而城牆內的故事,大體也是類似的遭遇吧。


透過老照片會發現其實很多歷史的足跡在幾十年前還存在在在這個生活空間的,但為了道路拓寬、停車空間、炒房等等,這些足跡一步步的被抹去。老房子不見了、老樹也不見了,以前我從來不覺得台南醜陋,但是看過那些老照片後,突然理解了為什麼講者會在講座的一開始說台南並不是大家口中的美麗城市,事實上它今日的樣貌是傷痕累累的。




海安路

1960年代海安路,Source: http://www.shadowgov.tw/24886_0_is.htm, 陳慧美提供,記者洪瑞琴翻攝

海安路貫穿了五條港中的3、4條水路,原是百貨大街,街上林立著特色小店、美軍風味的電器行、小吃。撇開破壞了這個有趣的商業型態不說,這樣的地形硬要做成地下街確實是挺詭異的決策。

兩廣會館


source: wikipedia

開山路、樹林街一代之前是小南門,附近有兩廣會館,是台灣少見的粵式傳統建築,兩廣會館建立於1877年,日治時期原建築只是稍加裝修成為博物館,這也是台灣第一個公共博物館。建築後來毀於戰爭。

台南州商品陳列館


台南州商品陳列館source: 《鞠園》文史與集郵論壇(UTF-8)

台南州商品陳列館建造於1920年坐落於大正町(今中山路一代),作為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充為產業展覽會館,新竹州、台中州、高雄州也有同樣的商品展示館。國民政府遷台初期曾作為台灣高等法院分院使用,50年代因地震傾倒,爾後拆除。

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現貌 source: wikipedia, 勤岸上載

太平境教會

清治時期(?)太平教會境教會禮拜堂 source: 太平境雅瑪各教會

1945年的太平境教會,融合中西建築特色,神聖中也有親民的成分,教會內有全台灣第一座管風琴。太平境教會隸屬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長老教會的傳教士馬雅各醫生於1865年抵達台灣,選定在台南看西街(今仁愛街)建立第一個傳教中心,日治時期遷移至清水町(今青年路),最後落腳於公園路現址,又有溝仔底教會的暱稱,現在的教會已改為西式建築。

太平境教會現貌 source: 台南市中西區區公所

高島愛生堂


高島愛生堂 source: 《鞠園》文史與集郵論壇(UTF-8)

高島愛生堂位在本町(位置約在現在的民權路上)市戰前台南最大的藥局,其所在地也是台南舊運河的繁華地帶,但隨著1926-27年間市區改正政策推行,末廣町(今中正路)道路拓寬、台南運河完工等,都市發展中心也隨之轉移至現林百貨一帶(歷史可參考臺南文獻【第3輯】城市風貌的變遷)。高島愛生堂跟吳園一樣,有馬薩式屋頂(兩側塔狀部分的頂端),從照片上看起來是相當氣派的,原建築已經看不到了,而那時搶走光采的中正路也榮景不在。

順帶一提高島愛生堂的創辦人高島鈴三郎也和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現國立成功大學)的創立有些關聯呢。

台南郵便局

台南郵便局 source: 台灣回憶探險團,原始出處: .taipics

這是這次演講中我最喜歡的老房子之一。日據時期台南郵便局位於白金町(今民生、忠義路口位置),由森山松之助設計,是一棟很漂亮的建築,對稱的花紋設計和趣味的對比色,讓整棟建築充滿獨霸一方的氣勢。其實這棟建築在1970年代都還存在,不得不說日本人蓋房子真的非常用心,如果沒有太大的天災人禍,應該是可以使用好多年。最後這棟美麗的建築不知道被誰拆了,現在是中華電信....before and after的比較圖可以點台灣回憶冒險團的這篇文章: http://www.twmemory.org/?p=2367,看完之後除了戳自己太陽穴外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好。

目前是中華電信 source: google map

台南歷史館


台南歷史館 source: 黑人集郵部落格

日據時期台南歷史館約在目前台南中西區區公所,台南歷史館前身為武德殿。建築在二戰時被高砲攻擊,但本體尚在,直到1982年遭國民政府拆除。比較好奇的是在日據時期歷史館都展覽哪些內容。

台南神社


台南神社 source: 花蓮阿榮的花蓮人文、美食情報情報站 實際拍攝者不詳

台南神社完工於於1923年,神社為皇民化運動中重要的一環,主要是藉著信仰灌輸台灣人民武士道的精神。台南神社1925年升格為官幣中神社,在神社等級中為二級,相當具規模。神社外圍建有三座鳥居,從照片上看起來相當雄偉,其中一座被搬遷至延平郡王祠,然而被遷移的鳥居已被改為中式牌坊,換了導木、漆上了油漆,並且提上"浩氣千秋"四字。

現在開放參觀的台南神社正確來說並不是神社的本體,而是當時神職人員的辦公室。1991年台南市長施治明將神社拆除,改建公11停車場,僅有神社事務處被保留下來。關於台南神社的歷史可以看Taiwan: 台南神社的歷史沿革,有相當的詳細的介紹。

神社位置現在是公11停車場 source: google map

日本勸業銀行(今土地銀行)

台南勸業銀行舊貌(道路拓寬前) source: 台灣建築檔案

日據時期日本勸業銀行,為因應大筆貸款的需求,日本於1930年代末分別於台北、台南勸業銀行分支。台南分支最早是在火車站前方,建築風格較明亮華麗,後來勸業銀行遷到目前土銀的位置,建築風格也轉為沉穩。原先在火車站前的建築物曾做為中華日報辦公室,1981年拆除。

勸業銀行算是保存相當良好的舊建築了,但若仔細看會發現現在的土地銀行左右兩排的羅馬柱並不是對稱的,因為搭配道路拓寬,一邊的牆面有向內靠攏一些,柱子的形狀也不同,另外維修時工程粗糙也造成部分牆角漏水的問題,建築後方接接連了土銀增建的白色建築物。

消失的風景


日治時期中正路  source:  秋惠文庫 這種路面夏天走路、騎單車都OK

戰爭後民權路歷經兩次拓寬,不少房子硬生生被切了一面,不少老屋都賣給建商或者屋主自拆,蓋了新房子。講者珍貴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城隍街一代原本也有一座漂亮的老房子,房子外也圍繞著熱帶植栽,形成那時台南特有的風景。南門路、府前路一代原是宿舍區,有戰後興建的的老屋群,屋子被老樹環繞,現在則被建商的大樓取代。友愛街、西門路原本也有幾棟有特殊裝飾的房子,但是漂亮的牆面被海報牆遮住了,海報牆拆掉的那天,它們也面臨了被拆毀的命運。這些老建築是在現代主義興起前的老房子,房子上有許多有趣的裝飾細節和因應當時民風的建築方式,米厝商行Blog有關於民權路拓寬的紀錄,已經失去的已經回不來了。
米厝商行 部
聽完演講後回家自己做功課後才發現原來這麼多建築並不是因為戰爭、天災而損壞,而是人為拆毀,而拆毀的原因卻很難查到資料,甚至有些建築物消失的原因被誤植了。所謂的歷史是一個漫長累積的過程,就像一個人的生長環境帶給他的影響一般,一味的想要強行抹去、歷史改變反而失去了海島該有的包容力。稱過去保存歷史的意識不夠強烈還算是個客氣的說法,但發生的就已經發生了,希望從現在開始能夠保存更多美麗的風景。

若要能有保存老屋的方案,個人覺得至少有幾點必須考慮:
1. 房屋所有權人的居住權和生計
2. 對市民有長遠的利益
3. 計畫成本在可負擔的限度(不管是政府或者民間團體)

總不能因為老房子漂亮或具有歷史就要求屋主付出心血維護,但是如果可以有些方法便利屋主維護房子的品質或降低維護成本- 比方說透過減稅、補助特定維修項目,或許可以提高屋主保存老屋的意願。另外曾在電視看過老屋維修的案例,當地政府與油漆業者合作,提供老屋維修專區,讓維修團隊可以很快的找齊修復所需要的顏料。另外政府也設有專門的審核會審核修復的細節或提供諮詢,這些方式都可以讓屋主可以較容易維護房屋的品質,並且能更舒適的居住,或者作為別的用途。

老屋保留帶給大家的利益事很難量化的- 保留一座老屋和蓋一個停車場,後者的利益很容易就被描述也很即時,但前者卻多偏向只能以感性訴求。所有的環保團體或者文史工作者都可以理解這些文物、遺跡、環境的重要,但是保存老屋卻是關係到住民甚至不同機構、財團間的運作,如果只是說著自己的語言,或許很難被理解吧。到底保存老屋對所有的人的好處是什麼? 除了歷史保存之外,是否有更多商機? 是否可以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如果可以,是哪些商機? 生活會如何變得更好? 

查了一下網路,如果家裡有老屋、或身邊有老房子希望能保存,這些組織或許可以幫上忙:
古都在生基金會
好舊。好 - 臺南市歷史老屋輔導培力計畫
秋惠文庫



更正啟事:
感謝臉書網友Pei Ru Tsai 更正: 台南郵便局是由"森山松之助"設計,而非"森下松之助",已在內文更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