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年輕一代把這個當作新歌聽,我就是希望這樣。」謝銘祐老師在開場曲後這樣說。
很久沒有聽這麼舒服的表演- 乾淨、厚實、溫暖,洗刷、排解掉很多煩躁,很幸運有這個機會,再次認識這些可愛的老歌和新歌。雖然我一口破台語,但台語聽力換算起來至少有全民英檢中級的程度吧!只是出乎意料的歌詞的用字好高深,當天聽了好多情歌、渣男歌和離鄉背井的故事,雖然對歌詞一知半解,但是完全被豐盛的編曲包圍,搭配謝銘祐老師娓娓道來歌曲的背景,整場表演收穫滿滿。
謝銘祐老師的歌聲帶著滄桑風味,麵包車樂團主唱志易聲音非常嘹亮清澈,以前台老語歌都會給我一種非常苦情又糾結的刻板印象,但是新的編曲真的很精彩,電吉他、節奏、點綴的口琴,即使是悲歌聽起來也不在糾結了,偶爾穿插著搖滾經典過門,也讓人驚喜。
中場休息時樂團表演開始募款,不小心就把買票找的五百元丟到募款箱中了,後來才知道原來麵包車樂團會去養老院和醫院義演。喜歡台語歌的長輩、以客語、原住民語為母語的長輩, 不經意間這些人的喜好和記憶被主流的音樂消費市場遺忘了,連歌曲本身也失去再生的活力,而身在消費文化中的我,卻完全沒有發現這件事,也未曾以這個角度去看待老歌再製,反而用文青濾鏡想像這一切是文化的承襲,可是對一種音樂的喜歡,應該是不需要有這種包袱的。
資本掛帥到極端時,真的令人害怕,一個人的青春記憶,一個世代的故事,種種仿佛都待價而沽,近期實在對這樣過頭的遊戲規則感到相當厭惡,但又摸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幹嘛或有什麼資格厭惡,當個表面正經地生活下去的無賴反而是最輕鬆的,不是嗎?但你沒辦法真心的喜歡這個狀態(註1)。
樂團往往會自己的風格,謝銘祐和麵包車樂團則是那種可以承接住情緒的音樂,做音樂很辛苦,帶著理想可能會更苦- 或許套用在每個職業上都是如此?但這樣踏實的前進又讓我這樣沒什麼才華的普通社畜覺得好帥氣。
燈光落下,週六晚間近午夜,以充滿不同語言的Ho Hi Yan做了結尾,我認為原住民的歌聲中的遼闊感和特殊的共鳴方式難以複製,但聽到結尾的合音時,還是起了雞皮疙瘩,這是一個徹底被療癒的週六夜晚。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謝銘祐老師和麵包車樂團,還是希望團員可以穩穩賺錢搵食: